Search


論中華民國軍隊的裝甲車輛自造、改良與使用 (1):

CM-11勇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論中華民國軍隊的裝甲車輛自造、改良與使用 (1):

CM-11勇虎主戰車雖然說是國造,但是嚴格說不能稱作是國造,只是一個舊部零件拼裝使用,只有砲管M68A1 105公厘火砲才稱得上是「國造」,戰車內部採中科院自製的射控系統(據稱與美軍M1戰車同等級)搭裝,形成一個四不像的2.5代戰車

戰車構型上幾乎是沿自1970年代的美系戰車設計,早期軍方用作於火力支援,缺乏對敵戰車避彈設計,以及缺乏反敵軍火箭反制裝置,加上後勤補給上觀念相當落伍,很多關於裝甲車類的料件出現缺乏的傳聞不脛而走,這樣的戰車設計儘管標榜命中率高,卻只是一種便宜行事的做法,反映出陸軍對機械化、對裝甲車輛之落後思想

儘管台灣是島嶼國度,但不能因為自身島嶼可隔海、有海空軍做支援下,陸軍建軍思維則可安逸,環顧全球各國軍事,軍事科技隨時代而變動,而陸軍卻選擇了原地踏步

鄰近日本早已經對戰車的開發有了系統,從二戰後期,吸收了美軍的戰車系統優缺點,開發了自造第一輛適合日本環境和日本人體型的戰車,61式戰車,之後出現74式(STB-1),在1990年中期開發了90式戰車,更進階在2000年後出現了10式戰車

韓國自韓戰後,加強工業體系的發展,在80年代與美國合作開發自產K1戰車,儘管在服役期間有很多缺點,但是卻也慢慢發展出獨自一套屬於韓國國造的戰車系統,在2000年後出現K1A1,以及後來的K2黑豹戰車,並可以出口至土耳其,合作生產阿爾泰(Altay)戰車

中國早期在1950年代蘇聯支援下,慢慢開始發展中國自造的戰車59式戰車,但是在珍寶島事件後材料和技術被中斷,中國才開始發展自造戰車的重要系統路程,出現了69式戰車,80年代後中國戰車出口至第三世界國家,90年代後出現皆以中國戰車的基礎上發展出其他戰車,如巴基斯坦阿茲拉戰車(Al-Zarar),以及近代發展出來的VT-3

回頭看台灣,台灣的戰車發展和裝甲運用方式,落後了鄰近國家30多年,早期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受到外援,但是卻將早期拼裝戰車用了30年,軍車自造用著「堪用」的心態面對問題,陸軍故步自封到如此地步,不用說到自造戰車,如何建構一套機械化戰略也成了問題,武器不是只有落後問題,用兵思維也跟著迂腐,搞著這套「黃補精神」形式主義逃避中華民國軍隊弱化的問題


Tags:

About author
白色:自由正義的台灣人 藍色:紀念1947年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兩把山刀:紀念二七部隊重要戰役 八角星:南十字星,源於《台湾軍の歌》歌詞,紀念在南洋作戰的台籍士兵先烈們
本站主旨:戰史研究、戰略安全、軍事科技、政治作戰 組織本土軍隊意識,建立在地軍事認知 拒絕黃埔軍閥壟斷,豎立高砂國魂認同
View all posts